更新时间:2025-11-01 04:04:10
我真的没有想到会有一天能坐在电影院里看Evangelion的剧场版,即便它被改成了非常奇异搞笑的译名,甚至用回了“绝对领域”的古典到失真的表达。一切描绘战斗服臀部的镜头都被裁切得像95年的未修复TV版的画质,但班长喂奶的画面却原封不动,是何居心路人皆知。
但这并不完美的收场,可以被认为充满说教味的文本,割裂幼稚到有些幽默的碇源堂心理刻画,那种被现在人嗤之以鼻,觉得油腻且低劣的内耗男性视角,真的有这么不堪吗?被谈论到烂俗的“人与人无法互相理解”的AT立场,似乎早已不再是值得讨论的议题。
可能,面对残破的过往和现在的态度,才是庵野秀明最终想讨论的东西。在95年,他最终留下最为消极的态度,人只能受困于自我意识的荒原,无法逃离。而二十五年后,世界没有变的更好,他的态度却以一个截然不同的,甚至庸俗的答案显现出来了:接受这一切,抛开意识的桎梏,往前走。这太像一种说教了,但不恰当地说,这是否类似一种“尼采”式的说教?放下一切对未知的虚幻期待和对“拯救者”的信心,而是只相信自身当下的选择。这意识上的指导让你抛开意识的牢笼,用直白的行动创造未来。从矛盾的状态中生发一种不带有说教意味的行动方案,确实容易被当作自大的说教,不过我觉得这就像达到自然的呼吸状态前,要完全忘记“呼吸”这一概念一样,微妙却动人。这种选择导致最后的“社畜”结局,无趣但真实。拥抱无趣的现实,是最勇敢的隐喻,EVA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生活。在这一点上,《漂流少年》似乎拥有着一样勇敢的意识。
当松任谷由実的那首voyager响起时,我从未想到我会在电影院里流泪。上一次因为影像而流泪正是看漂流少年的时候,不过那是欣喜而兴奋的泪水,我为他们拥抱现实的勇敢而流泪。这次则是感觉到有些东西被唤醒了。埋藏了四五年的记忆,停留在那列既定轨道的列车上被抛弃的记忆,要准备下车了。一条可以乘坐的列车固然让人安心,但驾驶员不是我,轨道也不由我铺设。它只是在虚无的车窗外由人类自大的虚妄幻想构成的轨道,所谓“未来”。真正的补完,在车窗外,在无限的未知中,在只为明天而活的信念中。这太勇敢了。
父子战斗时故意处理的特摄片质感,原画草稿和摄影棚意象的交替出现,无疑是庵野秀明在用另一种温和的元电影讲述方式,告诉被这精彩故事欺骗了二十余年的观众:这一切都是假的。不像《樱桃的滋味》或者《圣山》那样过于直白,而是用并非那样割裂的影像带给观众力量——它们从根本上就无法作为生活的答案,但它们足够激励人而不是将人欺骗,不是吗?我终于理解为什么庵野秀明那么喜欢特摄片了。那些一眼就可以被观众识别的虚假布景,反倒能将其真诚的信念和勇敢以一种不欺骗人的真实状态传达。初代奥特曼死于杰顿之手,是人类赢得了最后的胜利,故事即为答案。虚假到可笑的东西,能以笨拙的姿态,给人真实的力量。所以最后EVA以实拍收尾,即使实拍的画面仍然是现实的拟仿,但它总比虚幻的动画更接近现实,更接近每个人眼前的生活。ありがとう, 庵野さん,我又补完了一次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墙外之音|半岛房产泡沫破碎实录
十二封信和唐亦尋,走不出的九月
暴风眼中的共生与觉醒
4年后再看《新·福音戰士 劇場版 終》 :谢谢你曾来过我的世界
观后随笔
李莲花不需要可怜。
有触动,有惊喜,也有一点吐槽
论如何在虚拟作品之外获取与其之中一样的庇护
Debris Documentar (2012)
宁受万箭穿心,不斩心中之道
身处台风眼的女性们
从王权富贵的寻心问道之旅,看人的三次觉醒。我们能从王权富贵的强者叙事中学到什么?
这场因父亲病危仓促开启的家庭重逢,终究成了一场穿越几十年误解、直面两代人伤痕的和解跋涉。
第一次看剧看到迷茫,虚脱...
杜琪峰倾注灵魂的情怀之作!华语类型片的最高标准!
先看完韩版再来补看法国原版
亲子关系
勉强能看,超出我对国产惊悚片的预期
时间的灰烬
想要认识爱情,你得看看《春逝》
同为华夏人,该骂就得骂!
